心态学是什么,你知道吗?
什么是 心态学 ,心态学的发展在现在是越来越广泛。那么,心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就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
一、 什么是心态学
心态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态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
心态学包括基础心态学与应用心态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态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态机能,同时,心态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态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另外,它还与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生物学、宗教学等学科有关,因为这些学科所探讨的生理或心态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实际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学科都与心态学有关,人类心态活动其本身就与人类生存环境密不可分。
心态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态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态学事业的基础。
二、 心态学的发展
19世纪生理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心态学的诞生准备了必要条件。德国感官生理学家韦伯(1795—1878)首先确立了感觉的差别阈限定律。稍后,费希纳(1801-1887)发展了韦伯的研究,运用心态物理法确定了外界物理刺激和心态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他们的研究方法成为科学心态学研究的楷模。心态学从哲学中真正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态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态现象,这被公认为是心态科学独立的标志。
冯特反对用哲学思辨的方式探讨心态现象,坚持用观察、实验以及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去揭示心态过程的规律,因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冯特一生的著作很多,其中《生理心态学原理》一书被誉为“心态学独立的宣言书”,是心态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体系的心态学专著。冯特是科学心态学的奠基人,也是心态学史上第一位专业心态学家。
三、 心态学的研究对象
心态过程(mental process)指一个人心态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反映正常个体心态现象的共同性一面。认识过程即认知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认知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适用的心态过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觉、思维、记忆等。
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态过程。
以上三种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个体有机统一的心态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
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不妨看一下文末的心理/人格测试!
为您解锁深度分析报告:帮助您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心理/人格,希望此测试会帮助您更好的认识自我。
➤相关测试:SCL90心理健康测评
➤相关测试:MBTI测试16型人格
➤相关测试:人格障碍pdq4测试
➤相关测试:九型人格完整测试
➤相关测试:抑郁自评量表SDS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